2008.12.13 新竹 霞喀羅古道露營 Day1
步行時間:至白石吊橋單趟約4小時不含休息
步道路況:寬大平緩古道、兩處大崩塌
步行距離:單趟9km,高度差不到200m
一轉眼又是深秋了,這個季節就該上山賞楓紅,所以我們再度計劃回到霞喀羅古道報到。這一陣子以來,Tony都很注意古道上的楓況,但是從11月開始,一直都沒有好消息傳出。詢問過澳少年登山隊的隊員們,大家卻好像都對楓況不太在意,反而比較關心菜單的安排。身為澳少年登山隊名目上的頭頭,為了滿足大家享樂的期盼,以及不愧對自家倉庫的登山裝備,這次澳少年登山隊準備在古道露營,吃喝玩樂過一夜再下山。Tony上次已經領教過石鹿端的車道,而且聽說最近又封路維修,所以我們決定從養老端進入,走到一半的地方紮營,隔天就原路走回來,徹底給他擺爛。車行路線是國道三號下竹東交流道往竹東,沿著120縣道開到內灣,再續行120到尖石二號橋處,右轉竹60鄉道往秀巒,過那羅後,於錦屏一號橋左轉續往上開。之後就一直往秀巒的方向前進,在檢查哨辦妥入山證後,需注意一個向右的上坡,右轉上坡走竹65鄉道往養老,再來就跟著霞喀羅古道指標即會到達。需注意竹65鄉道路況不甚佳,車行最後兩公里是泥土路,請小心慢行。
上山前幾天,阿晟團購的大背包剛好抵達,讓大家都非常高興,因為澳少年登山隊的駝獸二號總算也掙脫咬人包的束縛,破繭而出了!阿晟買的是和Tony差不多容量的G牌Electra
75公升包,才沒幾個人的澳少年登山隊,已經有3卡G牌背包了。G先生真該來台灣和Tony握手,因為在下實在是推廣G牌包不遺餘力呀~
由於車路太複雜,很難畫圖,請參考google map,從內灣導航到養老登山口。 |
GPS足跡下載 |
養老@1277m(10:30)→馬鞍駐在所@1445m(12:10)→大崩塌薩克亞金溪邊午餐@1371m(12:45)
我們抵達時空地已經完全停滿車了,只見幾個小孩往下比,下面還可以停,那我們當然就依言再往前開,幸好真的還有位置。停車整裝出發後,不少人對我們的大包包很感興趣,直問有沒有30公斤?養老這一端開始,步道是緩緩上升,平緩到快要沒有感覺,即便是重裝行進,每10分鐘還是可以經過一枝0.5k的里程碑。步道規劃是養老端為終點,所以我們是從22k開始走,由於路程很輕鬆,我們一直推進到16k處的馬鞍駐在所才第一次休息。步道上偶爾可見紅葉的蹤影,但靠近一看,都是坑坑洞洞或是焦黑一片,不太美觀的紅。馬鞍駐在所附近就不太一樣,昔日為了種植香菇,在馬鞍附近廣植楓香樹,以做為栽培香菇的段木。如今香菇使用更先進的太空包種植,而現地一大片的楓香林,就成了觀賞用途。今日的楓香林雖然不是紅色的,但行走在金黃色的樹林間,感覺也是相當浪漫。
馬鞍駐在所再往前進,就會遇到第一個大崩塌,需下切直達薩克亞金溪的溪谷。下切有兩條路,一是走竹林間的拉繩路,另一條是走水土保持的斜坡。看別人走起來,水土保持的斜坡好像危險得多,所以我們選擇竹林的路,跟著別人慢慢走下去。說實在這個崩塌也不是全然浪費時間,由於就在溪邊,過夜的遊客正好當做午餐的地點,而當天往返的遊客也可以此為行程終點,在此休息後折返。也因為如此,我們抵達溪邊時已經是熱鬧滾滾,什麼好料都已經擺出來啦~
大崩塌薩克亞金溪邊@1371m(14:25)→武神駐在所@1347m(14:55)→第二個大崩塌@1343m(15:00)→白石吊橋@1330m(15:50)→溪邊紮營
今天的午餐是大賣場鹹湯圓煮米粉,青菜當然是茼蒿,比起來當天來回的團體可以吃得更好,什麼羊肉爐之類的都算是正常。吃飽後出發,要先一小段攀岩回到古道上,才能繼續前進。往前又是平緩道路,一直到武神駐在所後,才遇到下一個崩塌。在這條路上的原則就是這樣,要是看到什麼不自然的樹枝橫陳在路中間,那麼就要注意是不是要高繞還是低繞,因為再往前就是崩塌啦。武神後的這個崩塌雖然比較不困難,但崩得很大很長,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通過。通過崩塌後,很快就會來到白石吊橋。
白石吊橋高達145公尺,而且又長,讓有點懼高的Y和阿晟沒辦法很輕鬆地過橋。在吊橋上時,Tony就很仔細地尋找橋下適合紮營的空地。由於白石駐在所附近無水源,而且很多人都會紮在那邊,我們不太喜歡人擠人,所以原先Tony設定的紮營地點,第一選擇是白石吊橋下的溪邊,第二才是白石駐在所。過了白石吊橋後,右轉是主線,左邊則有一條很明顯的路跡下切,研判應該就是下溪的小路。Tony看了看,決定先下去找營地。下切沒多久,果然很快就會到達溪邊,溪邊的小空地很多,但大空地就少了,總之紮營是沒問題,就去呼喊其他的隊員下來。再度集合後(集合前Tony的背包是由阿晟幫忙揹一段路,30k都揹得動,果然是高等級駝獸!),首先要先決定營地,本來已經決定要在對岸一塊比較平坦寬廣的空地,連人都脫鞋踏著冰水過溪了。結果又怕下雨溪水漲高而回不來,遂又踏著冰水回來,還是紮在較小的空地就好了。
本登山隊從來沒有考慮輕量化或是上山七分飽的當代登山新思維,基本的原則是爬的越高吃的越飽,能揹多重就揹多重這樣。由於本次出隊只有四位成員,少了一頂帳篷的重量和空間可以揮霍,所以Tony就把家裏的平底鍋揹出來。晚餐的菜單是豪華的骰子牛排佐現磨黑胡椒和岩鹽,搭配義式蔬菜湯麵。飯後是馬丁尼調酒搭配下酒小菜,還有紙牌遊戲消磨睡前時光,真不愧是澳少年啊~
這白色靈芝真大塊,紅葉是另外拿了放上去做效果的。 |
第二段崩塌的高繞路。 |
維尼與白石吊橋。 |
Y與阿晟在白石吊橋。 |
紅的楓樹都在遠離步道的地方。 |
只有Winnie敢在吊橋上拍照。 |
溪邊營地往上照吊橋。 |
提議涉水的人,踏進冰水裏的反應卻特別大。 |
懸崖邊偶然發現疑似金線蓮。 |
骰子牛排,由Costco的美國牛肉切割製成。 |
纖維質超多的蔬菜湯麵。 |
維尼與馬丁尼調酒。 |
2 留言:
還有帶了冰塊耶 不愧是奧..喔 好少年囉
請問一下Tony, 為何天氣好也要給背包穿外套? 上次回去爬山也是看到許多山友如此.
呵呵~見笑見笑~
背包套的話,別人我是不知道。在下用背包套的原因是下背包時可以比較不用考慮地面狀況,還有過陡坡或崩塌和地面接觸時,不用太擔心回家還要洗背包。
張貼留言